行業動態
在冷鏈產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,準確計算冷庫的生產能力和庫容量,是冷庫設計、運營與管理的關鍵基石,直接關系到企業能否高效利用資源、滿足市場需求以及保障貨品儲存質量。
冷庫生產能力的計算并非一蹴而就,需綜合多方面因素。首先要考量貨物的周轉頻率,即單位時間內貨物進出庫的次數。對于生鮮配送中心的冷庫,每日頻繁接收來自各地的農產品,并快速分揀、配送至零售商,周轉頻率極高。以水果為例,假設每日進貨 5 噸、出貨 5 噸,周轉周期短至 1 天。在此基礎上,結合貨物的加工處理時間,如肉類加工廠的冷庫,肉類需在低溫環境下進行切割、包裝等工序,加工時長直接影響冷庫占用時間,進而決定生產能力。
制冷設備的性能也是核心要素。制冷量越大、降溫速度越快的設備,能在單位時間內處理更多貨物。例如,一臺大功率離心式壓縮機驅動的冷庫,相比小型活塞式壓縮機冷庫,在同等條件下可更快將新進貨物冷卻至適宜儲存溫度,從而提高生產能力。還要考慮貨物的冷藏要求,不同貨品適宜的儲存溫度各異,像醫藥冷庫需精準維持在 2 - 8℃,而速凍食品冷庫則要求 -18℃以下,滿足特定溫度范圍的制冷效率直接關聯生產能力。
庫容量的計算相對直觀卻又需嚴謹細致。先從冷庫的物理空間入手,測量庫體的長、寬、高,得出總體積。但這并非實際可用庫容量,還需扣除貨架、通道、制冷設備等占用空間。在大型倉儲冷庫,合理規劃的貨架系統雖能提高空間利用率,但也占據一定體積,通道寬度要保障叉車順暢通行,一般小型叉車通道需 2 - 3 米,大型叉車通道 3 - 5 米,這些都需精準核算。對于形狀不規則的冷庫,采用分區測量、累加的方法,確保計算精準。
此外,貨物的堆碼方式影響重大。按貨物的包裝規格、承重能力及冷藏要求,確定合理的堆碼高度與密度。如紙箱包裝的蔬菜,考慮紙箱承壓,堆碼高度不宜超過 2 米,且要留足通風間隙,防止局部溫度過高導致蔬菜腐爛,以此推算單位面積可存放貨物量,最終結合總面積算出庫容量。
準確計算冷庫生產能力和庫容量,既能避免資源浪費,防止冷庫過大或過小,又能保障貨品有序進出、妥善儲存。無論是新建冷庫的規劃布局,還是既有冷庫的優化升級,都依賴于這兩項關鍵指標的精準把控,為冷鏈產業的穩健發展筑牢根基。